超八成瑞安居民的祖籍是福建,你家祖先从哪里来?_手机网易网

瑞安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,从六朝开始,一直到清朝初年,人口大量入迁。瑞安大多数居民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,是全国多个省区特别闽东北等地移民的第二故乡,也是相当一部分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籍地。据统计,瑞安现有居民中,85%左右祖籍在福建,其中以宁德、泉州两府人居多。

六朝时已有20多个姓氏定居瑞安

早在新石器时代,瑞安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并且开展农牧业生产,开启了瑞安文明的篇章。汉朝建立的时候,已经有成千上万人在此繁衍生息,具有一定的文明水平。但由于闽越国企图吞并东瓯国,举兵反抗汉朝廷,导致东瓯、闽越两次大迁徙,仅东瓯国就有4万多人迁居庐江郡(今安徽西南部)。瑞安成了一块没有人管理的荒野之地。

到了东汉末年、三国初期,为逃避战乱,中原农民纷纷逃往江南,掀起人口南迁的大潮。到东汉永寿三年(157年),瑞安的人口密度恢复到300年前的水平,即每平方公里1.1人,全县大约2000多人。

赤乌二年(239年),三国吴朝廷把永宁县南部划出来设置罗阳县,管辖今瑞安市、平阳、苍南与龙港全境及泰顺、文成两县大部与瓯海、龙湾部分土地。这是瑞安第一次建立县级政权。瑞安进入了经济开发、人户增长和置立县政府的崭新阶段。

公元316年,北方的匈奴大军一路势如破竹,把短命的西晋政权席卷而去。皇族司马睿一路南逃到建业(今江苏南京),318年在此建立了东晋王朝,不少北方人也跟着南渡进入温州瑞安。近几十年来,在瑞安市玉海街道隆山、莘塍街道下山根村、桐浦镇桐溪村太平山和桐溪、陶山镇街路村、潘岱街道芦浦村、潘岱街道下湾村、塘下镇凤山村与八水村、仙降街道垟坑村等地方出土了一批墓砖铭文。从史籍与这批出土墓砖铭文来看,六朝时期已有陈、李、张、黄、周、徐、曹、余、薄、富、丁、鲁、章等20多个姓氏人群定居瑞安大地。至刘宋大明八年(464年),当时的永嘉郡已有6250户、36680人,其中罗阳(瑞安)就占三分之一以上。

进入隋唐时期,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,大大推动了经济大发展。一部分北方流民来到了瑞安,给瑞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。这个时期有一部分来自福建的移民,如唐天宝年间(742-756)因闽蛮变乱,自福建长溪赤岸迁居横山乡岩头的潘谋襄、唐宝应二年(763)从福建赤岸迁居东岩金岙的金九、金拾兄弟,唐咸通年间(860-873年)从福建长溪县入迁瑞安帆游乡长桥西河(今属塘下)的陈居静。

随后的黄巢大起义造成一部分北方、闽地居民逃到瑞安等地,如周雍由湖北黄冈迁居瑞安县三港镇、朱材于唐末天祐间(904-907)由闽省赤岸避乱迁居安固县独峰、许文郁于唐天祐初(904)从建州迁居许峰(今曹村)。唐代自温州境外迁入瑞安共28支移民,其中迁自福建的就有10支。

第一次人口迁入高潮,多数是闽地人

唐天祐四年(907年)四月,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落幕,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。除北汉,“十国”中的其余九个都在南方。当时浙江全境以及江苏一部分属吴越国,与温州接壤的是闽国(今福建大部)。

五代十国时期,我国北方战争接连不断,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;而南方由于战祸较少,经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坏,加之北民大量南迁带来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,因此南方经济一直在缓慢地上升。这时候,出现了瑞安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入高潮,搬迁到瑞安的多数是闽地人。那时的福建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迁徙到陌生的浙南瑞安等地呢?

这要从闽国的内乱讲起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,王审知建立闽国,定都闽侯(即长乐,今福建省福州市)。王审知当政的三十年,是福建历史上短暂的黄金时代。王审知去世后,闽国统治者相互攻杀,北面强邻吴越、南唐与割据泉州、漳州部分地盘的留从效也趁乱出兵闽国,福建境内陷入长达二十年的内乱和随后三十年的战乱之中。战乱迫使闽国百姓尤其是闽东北人纷纷外逃,那么逃往哪里好呢?

瑞安当时属吴越国,以钱镠及其后裔为首的吴越统治集团长期采取“保境安民”国策,国内一片祥和、安定气象,与陷入战乱的福建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于是,闽地富裕民众纷纷迁徙温州避难,分散居住瑞安等温州各地。

闽民北迁图

根据志乘、谱牒、墓志、朱卷等现有资料大致统计:唐至五代全国迁入瑞安的有70多个族群,其中从福建迁到瑞安的超过七成,大部分经长溪赤岸移入瑞安,而这些移民中避祸乱(黄巢乱及闽国内乱)的占绝大多数。

这些姓氏五代时期迁入瑞安

孔氏,始迁祖桧于后唐同光二年(924)由山东曲阜迁瑞安广化乡大日里。

林氏,始迁祖建于后唐同光三年(925)由闽莆田迁入筱村(今属泰顺县)。林育复迁瑞安浦西;始迁祖世德于五代时自福建泉州避居凤鸣乡凤屿。

孙氏,始迁祖志元于后唐时由福建长溪赤岸迁居仙降;始迁祖惟睦,五代末自闽长溪迁居瑞安之盘谷(今潘岱砚下)。

章氏,始迁祖于后唐时(923-936)自福建浦城迁瑞县城。

国氏,始迁祖孟恭于后唐长兴二年(931)避王曦之乱由长溪迁居仙岙乡旸坑。

狄氏,始迁祖继避王曦之乱由闽赤岸迁瑞安陶山后垟。

杨氏,始迁祖子玉避王曦之乱,由闽迁安固璧溪。

吴氏,始迁祖于后晋天福二年(937)避王曦之乱,由闽赤岸迁居白云乡固社。

鲍氏,始迁祖万兴于后晋天福间(936-944)自福建迁居瑞城东南镇。

郑氏,始迁祖干之于五代后晋天福间(936-944)避闽乱由福建迁居瑞安上郑;始迁祖五三于五代时自闽福州赤岸迁居瑞安芳山拓浦。

王氏,始迁祖益由闽赤岸迁瑞安嘉屿乡徐垟,转迁芳山乡陶溪;始迁祖五代时由闽徙温之安固蟠浦;始迁祖五代时自闽漳州迁居瑞安三家村。

木氏,先世伯昌于后晋天福八年(943)避闽朱文进之乱由闽迁瑞,一龙迁董田,文友迁周田。徐氏、吴氏、全氏、曹氏与木氏同迁。

黄氏,始迁祖权于后汉乾祐二年(949)避南唐之乱自福建赤岸迁瑞永丰里,转沿厚乡黄山头;始迁祖横于乾祐间由福建赤岸迁居浦西;始迁祖进兴、进显、绍勋、绍熙兄弟于南唐时(937-975)自福建长溪迁今江溪湖岙。

张氏,始迁祖五代时董昌作乱自福建福清迁瑞安凤鸣乡碗窑;始迁祖避五代之乱自闽赤岸迁瑞芳山张地垟。

周氏,始迁祖远材兄弟避五季之乱自河南洛邑迁安固城。

项氏,先祖五代时由湖南霅川徙居安固之南堤。

叶氏,始迁祖显东于五代时自松阳迁居梓霞乡梓岙。

李氏,始迁祖因闽乱,由闽徙瑞凤鸣乡青石桥。

赵氏,始迁祖于五代自会稽迁县城秀砚里。

民国《瑞安县志稿》记载曹姓祖先五代由闽入迁瑞安

曹氏,始迁祖霭与两弟五代时由闽之长溪迁居瑞安许峰(今曹村)。

韩氏,始迁祖寓五代时由闽赤岸徙居瑞安罗南。

潘氏,始迁祖建于五代末自福建长溪赤岸避乱来居前里乡九里。

钟氏,始迁祖成德于五代自湖南霅川迁温之瑞安。

沈氏,先世从吴兴避唐乱迁温州,五代时官瑞安,即迁居瑞安。

许氏,始迁祖避五代之乱自湖南长沙迁居瑞之白门。

《通志》与历代府志、县志及《叶适集》等名人著作是寻找祖先入迁瑞安的依据

在此有必要讲一讲曹村曹氏。南宋魏了翁《朝奉郎通判台州曹君易墓志铭》云:“其先闽人,避五代乱徙温,居安固之许峰。”五代后晋时,曹霭、曹霅、曹昌裔兄弟三人为避战祸,携家人从福建长溪霍童迁居瑞安许峰。他们定的族规要求子孙“以耕读为业”,学田收入用于延师兴学,读书之声在山野里连绵不绝。于是,便有连年科举及第的可喜回报,南宋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,曹逢时首登进士第。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直至南宋覆灭一百多年间,曹村一共出了29名进士,其中甲科进士26人,武进士3人,堪称奇迹,曹村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进士村”。曹村籍进士在朝廷担任侍郎等要职的就有5人,其余在地方担任军政要职,而曹霭兄弟三人也被宋理宗追封为王,成了名垂史册的“曹三王”。

“长溪赤岸”是浙闽移民的中枢

在温州、瑞安很多姓氏宗谱、家谱中,闽长溪赤岸是一个“点击率”很高的地名。木待问、孙衣言、黄绍箕等名人的先祖大都来自赤岸一带。

唐朝时的福建长溪县赤岸镇是一个军事重镇,中心在太姥山麓,是福宁湾内的天然避风良港、闽东北与温州之间的交通咽喉,也是闽浙移民的中枢。古时候的赤岸地域广阔,重点是长溪县以北沿岸、闽浙边区,历史上的赤岸大约包括今霞浦县、福鼎市的大部以及宁德市的连江、柘荣、寿宁等县市部分地区。如果从福州北上经长溪一带前往温州,无论走海道还是陆路,赤岸都是必经之地。哈尔滨师大教授游寿在《吾乡赤岸》中载:“今霞浦发船,上水往温州,下水往福州,路程均八九小时,而东北往温州,不过大水洋,沿内海即可到达,而往福州必经大海洋巨浪。”而通过陆路来温州瑞安则要七八天,而且路上很不安全,因此太姥山古赤岸镇就自然而然就成为浙闽两地移民之中枢。

在温州沿海,“长溪赤岸”与山西的“洪洞大槐树”、福建宁化的“石壁寨”一样,都是重要的移民中转地,真正从面积和人口数量都比较有限的赤岸一带迁出去的人数并不多。

美编:小 叶作者:苏尔胜

审读:何光明

审核:欧兴俊终审:陈锦海